回到主页

从清华工程到MPA,有人羡慕我勇气,有人劝我靠谱点

· ·专业选择与职业发展

本文嘉宾赵同学是MPA专业的毕业生。

清华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他,用“多元”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学过英、法、德三门外语;“奥运粉”一枚,从大学到现在,每届奥运会都会去现场参观或做志愿者,还写了本关于奥运的书;为当今最大的体育图像供应商Getty Images供稿摄影作品;涉猎领域跨工程、语言、艺术、公共管理和传媒。

他为什么要放弃工程专业而去学习MPA(公共管理硕士,英文全称为Manage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在美国读MPA是怎样的体验?MPA学生都是如何找实习的?

接下来赵同学将为你解答。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嘉宾介绍:

broken image

姓名:赵同学

本科: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硕士:Middlebur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Studies(明德学院) MPA专业

职业: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部数据分析师

访谈内容:

Z为择由教育,Zh 为被访嘉宾赵同学。

broken image

Part.1本科学术经历

broken image

Z:你在清华大学读的工程专业本科,已经是非常高的起点了,你当时为什么还要出国留学呢?

Zh:

我2005年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录取,大二时决定出国留学,大三确定研究生转文科专业。

决定出国留学有两方面的原因吧。一是虽然我高考分数很高,能够进入清华大学,但是不代表我热爱理工科。

我高中和大一一直在高强度地钻研理工科的知识,难度越来越高,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课程强度和难度都让我“怀疑人生”,内容也愈发枯燥,这个过程对我的理工科学习兴趣是一种毁灭性打击

第二是我意识到即使在清华这样的大学,也经常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我本身对语言、人文社科专业就很有兴趣,特别是外语,高中时我就非常喜欢。

于是,大一时我就选修了各种语言、艺术类和新闻类课程。通过选课、上课我接触到各个学院的不同老师。

在清华这样的学校,好的老师也是稀缺资源,作为外系的学生,我只能通过抽签才能听到这些老师的课程,而最终我被抽中的几率非常小

broken image

Z:放弃工科,选择跨专业去读文科,除了兴趣爱好,你有考虑其他因素吗?为什么在文科中选择了MPA这样的管理专业呢?

Zh:

其实,我一开始确定的申研专业是同声传译。就像前面我提到的,我一直都特别喜欢外语。到了大学之后,我更是比大多数理工科学生多上了很多语言课程。专业课之外的多数时间,我也花在了外语上。

当时有翻译培训机构来我们学校介绍同声传译,我一听蛮符合我的兴趣爱好和薪资期待,工作又很自由灵活,于是也没有花太多时间去考虑其他因素,一拍脑袋决定,就它了!

后来我大学毕业后到美国读书,学校就是Middlebur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口译和笔译专业都是世界最强的。

但是,我正好赶上08-09年金融危机,就业特别难,我如果想在美国留下,更是必须要面临就业问题

在做了全面了解后,我发现相对于语言翻译,MPA这类社会科学或管理学学位更容易在美国就业,于是在读了一学期语言翻译后,我就转到了本校的MPA项目

事实证明,我的这次选择非常正确。我毕业时,金融危机的余波对就业影响依然很大,口译专业在美国就业基本行不通,管理学位更加实用

broken image

Z:在一所中国学生特别少,本土学生特别多的学校读MPA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你是是一个工科背景的语言能力很棒的中国学生,你的同学大多数是本土的文科学生,你们在读书时遇到的困难类似吗?

Zh:

MPA中有一部分课程是(非MPA)自选课程。

我第一学期相当于把自选课的Quota用完了,第二学期我的课程基本都是MPA的专业课,包括:项目管理、项目评估、国际经济学、公共政策、数据分析(公共政策类)、商业建模和投资、美国的反恐政策、社会创新投资、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个人理财、国际政治、NGO管理、公共政策研究方法,毕业前还要做一个独立的Capstone。

这些课程中有一些统计类课程(比如涉及到数据分析、建模、正态分布等),这些课程对我来说,相当于初中阶段数学的难易程度

建模分析工具不算高端,技术操作要求也不深,正态分布、统计学这类概念基本都是初中学过的,只不过是用在了管理学的背景下,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周围的本土学生理工科水平两极分化,有的非常好,但也有不少比较弱。我作为为数不多的理工科背景学生,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之前,有时会花时间给其他同学“恶补”数理知识。

我们学校有一个Student Center,是像大礼堂的一个圆桌会议厅,考试之前我们都会相约过去,恶补很基础的概念和公式。用开玩笑的话说,我被他们的问题震惊了,一是震惊怎么学了一学期还没搞懂,二是高中的时候,怎么没有学这些知识呢?

broken image

但是,我也有很受折磨的时候。阅读能力是我的弱项。正态分布怎么折磨了美国学生,阅读就怎么折磨了我。虽然在中国学生中,我的语言很好,还学了一学期翻译,但是读研期间的各种阅读让我压力有点大。

美国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很恐怖的,我阅读速度跟不上,有时阅读作业到最后就变成重点章节里挑重点文章,重点文章挑重点段落,重点段落再挑重点句这样勉强读完。

Z:MPA涉及公共事务,不同国家的人思考这类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肯定不一样,你读MPA时,这方面的体会深吗?

Zh:

这一点还是蛮有体会的。我举一个毕业Project选题的例子吧。我们毕业之前每一个人都要做一个Paper或者Program,再花一个小时做Presentation,把你的成果展示一下,相当于毕业答辩

我们当时有2-3个分支,我选的分支是International Management案例采用的也是与自己感兴趣的奥运会相关。我找公共政策的老师探讨选题时,他觉得这个题目很大。在许多美国人眼中,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在Local community

broken image

社区的概念很深入人心。比如美国有各种各样Local的委员会,这些委员会成员既有普通人也有在各自领域的知名人士,大牛们同样非常看重自己在Community里的贡献。

我的美国本土同学们也都是选择研究自己家乡(城市)或者学校所在地蒙特雷市的组织、非盈利机构和活动等。

他们倾向于研究本土化的东西,然后以小见大,一开始切入点和着重点都比较小我觉得这可能也反映出美国人普遍不太关注国外或国际事务吧。

最后我还是坚持初衷,选了青奥会这个选题。青奥会是近年来的新事物,第一届在2010年新加坡举办。对于我的研究来说,缺点是样本资料少,但是相对来说优点就是给我了一些自由度,我可以畅想今后怎么运作,青奥会要办成什么样子。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Part 2 工作与展望

broken image

Z:不少MPA的学生都去纽约联合国总部实习,这类实习是MPA-Intern项目的常规选项吗?你是如何找到实习的?

Zh:

首先,确实不少国际学生都会申请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实习,但是这类实习不是学校MPA项目的合作实习机构,这类实习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找

MPA的国际学生到联合国总部实习,实际上难度很大,竞争非常激烈。因为MPA的常规实习机构,像公共政策机构、智库、NGO有不少只招本土人(美国公民),并且本地申请者会有一定优势。

这就迫使国际生不得不“放眼”国际,找一些不限制国籍的国际机构和组织。

所以,像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就很受国际生欢迎,自然竞争也非常激烈。我当时也投了,但是没有音讯

broken image

找实习不外乎三种方法,一是自己海投,二是在学校内网上找公开发布的实习机会,三是各种人脉的Referral。因为很多工作都要求美国公民,所以有些同学索性回自己国家实习了。在美国推荐介绍也很普遍,效率最高

另外地域因素也很重要,很多公司为了简化流程,减少成本,能在本地招就不会往外看了。

我当时的实习是自己网投的。学校也有一些实习岗位放在内网上,校友也会参与进来,但是印象中要么要求美国公民,要么与我的兴趣不一致,要么工作内容不能给我的简历增加亮点,反正最终我没有通过内网找到实习。

在大一上学期末的寒假开始海投简历,开始得很早,我把UN(联合国)机构几乎所有能投的与我的专业相关的岗位都投了一遍。这些机构虽然都属于UN,但是相对独立,有专门的网申渠道。

最后我在研一第二学期开学不久就拿到了UN电信联盟的Intern Offer。后来还拿到了UN国际劳工组织的Intern Offer,但是我已经回复了电信联盟,就没有去国际劳工组织。

我的实习机构是电信联盟,但是工作中没有任何与Technical相关的东西,都是与政策相关的工作,比如如何动员发达国家的人力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宽带速度,升级电信基础设施等。

broken image

我们那一届中国学生中,有学翻译的学生去了斯坦福医院实习,有的去了位于欧洲的UN国际海洋法庭实习,也有的假期回北京做经济金融方面的工作,大家都找到了相关的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