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成长和治愈同行

· Why ChoiceFree

毕业前后,我接触了几家国内外的非盈利机构……意识到了非盈利机构的”软肋”之后,我决定挑战自己,跳出舒适圈,在不熟悉的环境继续磨炼自己。

——Sherry 王悦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关注弱势群体

你听说过心理疏导热线吗?

你拨过这种热线吗?

在美国读大二那年,我在学校所在地的一所心理机构做志愿者,专门负责接听心理疏导热线。这条热线和全国心理自杀干预热线联网。也就是说,我经常能接到打算自杀的人打来的电话。

在电话里我能做的不多,当来电者明确表示他们准备自杀,或者我感觉到他们即将付诸行动时,除了问清楚他们手边有什么危险品,我能做的就是尽快报警,同时尽可能让他们一直和我聊天,帮助警方争取更多的时间,尽快利用GPS确定他们的位置并前去救助

这一年的经历让我接触到好多绝望的人,他们或是辗转于收容机构,或是长期遭受虐待或暴力。看到如此无力和绝望的生命,我难以想象他们是如何挺到现在的。

研究生阶段,我在学校当地的法院实习,帮助家暴受害者。每天,我都要为几十个受害者做咨询,指导他们填写复杂繁琐的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文件。

很多人对家暴都有这样一个疑问:“都把你打成这样了,干嘛不离开他?”

实际上,这些受害者在和施暴者的长期相处中,自信心和自尊心已经被逐渐磨灭殆尽,有些施暴者甚至控制了受害者的经济来源。更可怕的是,有一部分施暴者甚至会用孩子和受害者的生命安全作为威胁,让受害者不敢离开。

如果没有一个安全缜密的逃离方案,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有时候离开施暴者反而比暂时留下来更危险

这两段实习经历,以及我六年的留学生涯,让我对社会工作、社会福利和帮助弱势群体保持着高度的热情。

我们常说,每个选择都会导致不同的后果。但在我看来,很多社会弱势群体从来都没有选择的权利或者机会。他们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没有爱护支持他们的父母,更缺少社会的支持。看不到希望,又怎么会有奋斗的动力?

毕业前后,我接触了几家国内外的非盈利机构。这些机构服务人群各异,但目标都是给弱势群体更多机会,让他们也能更幸福,更有尊严地生活。

broken image

在美国的六年……

2011年,我独自来到了美国,迎接我的是俄亥俄一月的寒冬。在这个陌生广袤的大地上,带着一丝忐忑和兴奋,我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

为了让自己尽快适应美国大学的节奏,也为了赚钱,我几乎每个学期都会在校内打工,刚开始是在学校的食堂里做一些擦桌子、洗碗,拖地等打杂的工作,后来随着自己口语能力的精进、学业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国的风土人情更深的了解,我应聘到了诸如助教和宿舍管理员这种可以锻炼领导力的并且也算是“高薪”工作。

就这样,我在三年半的时间里拿到了心理学和社会工作双学位。那几年每天都很累,但是和好朋友一起复习备考的记忆,一想起来就是那么的美好。

broken image

带着对社工专业的热情,我继续留在美国深造并获得了社会工作的硕士学位

在美国的六年,是我成长最为迅速的六年。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先后在两家非盈利机构工作。但工作得久了,我发现非盈利机构的一些特点,导致其在业绩,或者服务效果上,很难做大做强。

非盈利机构的收入大都是来自于政府拨款、基金会或者民间捐赠,机构本身并不需要创收。很多在非盈利机构工作的人甚至不喜欢,或者不懂得如何“谈钱”。但一个机构如果只是在用“热情”做事,而不去思考自己的立命之本,生存之道,以及未来之路,它注定走不远,飞不高

意识到了非盈利机构的这个“软肋”,我决定挑战自己,跳出舒适圈,在不熟悉的环境继续磨炼自己。

broken image

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

机缘巧合之下,我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

broken image

刚到择由,我其实有点不适应,因为择由服务的群体和我以前所在的公司完全不一样。

我们大多数客户的家境极为优越。父母双方高学历、甚至担任500强高管的客户在择由普遍存在。但令我惊讶的是,有些学生并不珍惜或者重视留学的机会。他们更像是被父母赶鸭上架,对自己的事情几乎不上心,也缺乏规划意识

我和上司分享了我的困惑,他是这样开导我的:你以前的客户中,有没有特别懒惰不思进取的?我们现在的客户,虽然大都家庭条件不错,但有没有特别勤奋上进的?他的几句话点醒了我。每个人的家庭出身不同、经历不同、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不一样,难以用一把尺子来衡量

broken image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有几个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No.1 - A同学

A的妈妈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在A备考标化和申请期间,她不断打击A,认为以A的条件根本申请不到好学校。A孤身一人在美国读书,在课业压力下,还要面对妈妈的打击。择由的顾问老师为A提供了很多支持,听A发泄情绪,同时也引导A的妈妈善待A,并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A的学业成绩。

No.2 - B同学

B对学习非常上心,在美国读本科期间,由于学业压力重又缺少家里的支持,他患上了抑郁症,休学了一年,现在要申请研究生。B很容易焦虑,对自己的要求异常严苛,也经常“人间蒸发”,择由的顾问和文案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推进B的申请,同时要兼顾不能逼得太紧,避免给B造成额外的压力。

No.3 - C同学

C是大家口中别人的孩子,他高中在上海的顶尖国际学校就读,父母都是国内知名企业的高管,C担任校刊的主编,爱好广泛,有过多次出国交换的经历,托福115+,SAT1500+,高二、高三的暑假还在择由老师的指导下,申请到了美国顶尖的夏校。C立志要去卡内基读人工智能。

broken image

在和这些客户的接触中,我逐渐体会到了择由一直在用心执行的理念让世界遇见更好的你”。乍看起来,这些孩子硬件都不赖,生活得很幸福,但他们也背负着更多的压力和期许,活得并不轻松。

表面上看起来,这些孩子有很多选择,但有哪些选择是他们发自内心,自己做出的选择呢?很多时候,孩子都是在帮助父母弥补未完成的梦想,甚至是父母攀比的工具。

在择由,我们基于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引导他们选择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和领域,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发自内心的满足,进而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我们在帮助客户规划学业和职业生涯的同时,其实也在提供治愈。通过一年、两年,甚至是几年的时间,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疗愈一个家庭

回想自己出国时,家人帮我物色了一个传统的留学机构。我只和那里的老师见过两次面,之后我就几乎“被淡出”了整个申请过程,机构的老师直接和我的父母沟通,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准备托福考试。

在择由,文案老师和顾问老师双管齐下,同时和学生还有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一切申请程序都公开透明,充分鼓励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的一个客户曾和我们分享说“你们(指我和TA的顾问老师)比我妈更催我。虽然会有压力,但我感觉很安心

择由在用“心”为客户服务的同时,也在用“脑”。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世界遇见更好的你”,同时用实际行动来完善我们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

一次和市场部的合作让我记忆犹新:为了完善我们在微信群的答疑工作,市场部的同事们历时半年,从部门内部沟通,到多次跨部门会议,终于讨论出了一个让多方满意的全新答疑模式。新的答疑活动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每一个微信群的问题资源,让客户最大程度地享受我们的服务。

每一个决定,每一个方案的设计或者执行背后,都凝聚了公司上上下下的心血。未来的路还长,我很高兴能和择由一起成长。

We change lives. One at a tim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