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警惕:留学生的自杀梦魇

· ·亲子沟通与心灵成长,心灵成长
导语

2月12日下午4点左右,警方接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学校宿舍Santa Curz Resident Hall 的报警电话。

当晚,警方确认一名学生死亡,现场没有查出犯罪行为,初步判定为自杀身亡,具体原因仍在调查当中。2月14日,Daily Nexus 确认死者为来自中国的20岁留学生Weiwei Liu.

broken image

近几年随着中国留学生大批涌入美国校园,有关留学生学业压力大、难以适应美国校园生活,进而产生心理问题,乃至自杀、猝死的新闻也层出不穷,这渐渐开始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根据美国大学健康组织出具的数据,从1950年开始,15-24岁年轻人的自杀率上升了3倍,「自杀」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第二普遍的死亡原因。

专家估计,在美国,每年有大约10888名大学生死于自杀,每12个学生里就有一名学生曾经制定了自杀的计划,每100个学生里约有1.2个学生实施了计划,而引起自杀的首要原因是「抑郁症」。

根据美国大学健康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25.6%的大学男生和31.7%的大学女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曾遭受过抑郁症的折磨而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其他原因,例如焦虑症、学业压力、孤独感都容易导致学生走上绝路。

为什么当今美国大学生,尤其那些被名校光环笼罩的、前途光明的「天之骄子」,要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频频走上绝路?

进入大学,这些年轻人通常第一次远离了亲人和朋友,在陌生的环境里开始全新的生活。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些大学生往往不得不「独自」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生活环境的改变。对留学生来讲,不仅肩负着这些相似的压力,还多了语言、文化、饮食等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冲击。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当优秀变成了理所当然

broken image

进入名校以后,很多学生发现周围都是聪明、优秀、有竞争力的人,过往自己让人骄傲的成绩变成了平均水平,甚至「D」。 对大多数「天之骄子」来说,失败是个完全的陌生人,但如果从未经历过失败,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原本美好的校园生活自然会被蒙上阴影。

-案例分析-

生前就读于麻省理工商学院MBA项目的一名中国女生在外人看来一路上履历辉煌,令人羡慕,然而最终选择在寓所「自缢身亡」。翻看她以往的博客,里面写到:

「在哈佛上暑期班,一样年纪的美国上层阶级的女孩子,不论是白人还是华人,都要比我成熟和老练很多。」

「在麻省理工商学院,跟世界的高级人才比,我唯一的优势就是一口流利的中文……同学们不光工作认真勤奋,并且十分高效和考虑周全。不光学业和工作的专业程度让我无法胜出,而且我发现他们很会说话和做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知道如何不动声色地达到他们的目的。」

「......更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同学回家以后关起门来干的事情。因为练功上个学期有的时候我也可以睡得很晚了,沾沾自喜的同时才发现我的许多同学凌晨三四点钟照样给我发电邮。我在跟他们了解更多以后,才发现许多人都是校级、甚至国家级别的运动健将或者艺术家。这些国际上真正的精英们在各个领域上抗衡,其领域远远高于工作和学业之外......」

她的博客内容透露出进入麻省理工后,优秀有能力的学生比比皆是,而她对自我的要求极高,于是产生了深深地失落感和挫败感。

broken image

根据《波士顿全球报》的一篇采访,另一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在高中时代考试从未低于90分,然而在MIT的第一学期物理考试只拿了27分,这门课最终拿了D。这名学生不得不每周三「通宵熬夜」做题,感到无比的疲倦,她形容自己在MIT的生活是「绝望的」,因为过去的自己从来没有在任何方面失败过。

在「高压锅」式的MIT,仅去年三月就有两起学生自杀事件。为了降低自杀率,学校倡导教授们降低课程的学习量,开展了「我们都在挣扎」的活动,旨在正常化每个人的不完美以及鼓励学生们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在留学生群体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broken image

过于追求完美是学生的毒药

broken image

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主任Bill Alexander坦言,三月和四月是每年学生压力最大的时期,因为他们要同时忙于考试、满足毕业要求以及寻找工作。这几所竞争激烈的大学中,学生们往往被学业的压力逼迫到了「崩溃」的边缘。

康奈尔大学健康服务中心的Gregory T. Eells认为,如今太多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展现出自己无忧无虑、近乎完美的生活,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他认为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出完美的一面,对展示者和看到的人都是「有害」的,因为这样强调了学生对完美无瑕生活的追求。

过于追求完美,反而让我们丧失了成长和变得更好的机会。毕竟成为人的一部分就是不断犯错,不断提升自我,这样才证明了我们有无限的机会去学习,去提升适应力和抗挫能力。

broken image

在留学生群体里,当对完美的过度追求(名校offer、GPA 4.0、名企实习)和现实碰撞时,往往令到自己心理压力巨大,负面情绪堆积。笔者在美国留学生这些年,常听说留学圈里盛传着「中国学生都是高GPA」「只有好工作才算工作」等言论,这更加助长了留学生们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和对「不达标」学生的鄙夷和轻视之情。

这些言论不仅让学生们忽略了自己能力和理想相比的局限性,而且降低了他们对失败的容忍度和抗挫能力。过度追求完美,对于个人的成长不仅没有帮助,有时还成为一剂毒药。

broken image

如何预防走向极端?

broken image

进入大学不仅仅代表进入了新的学习场所,对很多人来说更代表了一连串的改变和压力:新的城市、新的同学、新的生活环境、新的课程安排,甚至新的语言、文化和食物。而且远离了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远离了熟悉的、舒适的生活环境。即使在过去的学校里成绩辉煌,在新的环境里,尤其是名校里,取得糟糕的成绩、遭到情感上的挫折等其实都是「在所难免」的。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留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呢?

broken image
1、调整自己的心态

留学生们需要学会调整自己面对压力的心态,练习有效的「应激手段」,例如保持规律的运动,健康的饮食,以及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人际交往频率。

在美国大学中,几乎是全民参与健身和活动。中国留学生参与其中,不仅仅锻炼了体魄,释放了压力,同时也能够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扩展自己的社交圈。

  2、学会向专业人士咨询

所有美国的大学都有为学生服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配备针对自杀、抑郁的防御项目。当感到情绪极端低落,自己的学习生活无法正常进行时,建议学生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而不是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

很多学生认为去求助心理方面的帮助,会被人认为是不够强大、太脆弱,以及有「心理疾病」的表现。实际上,主动寻求帮助并不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相反体现了内心的强大和对自我的关注,心理咨询也不仅仅为「病入膏肓」的人而提供,生命只有一次,人们应该珍惜和爱护它。

  3、不要一昧追求名校

在美国大学中,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希望迎接更大的学术挑战,而通过转学转到排名更加靠前的学校。也有不少学生,无法承受名校中的学术压力,而退而求其次,转到排名靠后的学校。

中国人「宁愿做凤尾而不做鸡头」的思想,会让我们对这种状态感到奇怪。但其实,学生转入匹配自己学习能力的学校,不仅仅收获更加漂亮的学术成绩,有利于未来的升学和就业,还能够收获更多的自信,就算暂时转入排名靠后的学校,学生也只要努力获取一个漂亮的学术成绩,也还是转回排名更加靠前的学校。

broken image

对家长的启发

broken image

并不是成绩优秀,头脑聪明的孩子就能保持心理健康,不走极端。中国的家长一直活在对孩子成绩的焦虑,以及对名校盲目的渴望和追求中,而缺少对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

随着「留学大军」的人数逐年上升,留学生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而在异国他乡缺少父母陪伴,小留学生们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以及社交和学业的双重压力,需要更多来自家庭的关怀和支持。

broken image

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broken image

1、保持联系

应当和孩子保持「一定频率」的联系,不管是通过电话,视频还是微信等通讯工具,让孩子感觉到和家人的紧密联系并不因为异国而疏远。离家远了,心却更近了。

尤其是初到海外的孩子,非常需要来自家庭的温暖来帮忙度过在异国他乡的「适应期」。所以,其实这个阶段,孩子是非常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只需要和孩子约定沟通的频率,是一周一次,还是一周两次,并且固定时间,就基本不会打扰到孩子的学习。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寄包裹,表心意

broken image

家长可以通过寄来表示关心的包裹,向孩子传达家人无条件的关爱和支持。比如家乡特产、中国的杂志、书籍等;但要避免邮寄肉类、香肠、新鲜的茶叶、奶制品等食品以免被海关查处。

  3、关心孩子的生活状况

另外,家长应当多关心除了学习以外,孩子生活其它方面的状况,比如心理动向,心情和情绪的健康。家长不要一味向孩子传达「学习好是第一位的」,「你只要关心学习,别的都不要在意」等理念,而应该强调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学业更重要。

  4、注意沟通方式

家长应当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要避免指责,贬低,打击孩子,而多采用鼓励,信任和支持的方式。家长应当赋予孩子对抗学习和生活中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无条件的支持和爱。

broken image

美国压力最大的5所大学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