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谁在掌握美本录取「生杀大权」?

· ·留学规划与申请解析,本科
broken image

在信息高度发达而且对美国录取条件都相对透明化的今天,文书在申请美国大学中的重要性,想必学生和家长都非常清楚。

就好比当我们写作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象我们的读者是谁,根据读者的口味来写文章。因此,要准备美国大学的申请文书,我们也有必要知道美国大学招生办是怎样的一群人。只有知己知彼,我们方能写出更能打动他们的申请文书,为申请加分。

如果我们把美国大学的招生官想象成严肃、古板的人时,我们写出来的文书自然就会是严谨的。

但是美国大学的招生办真的是这样的群体么?

他们会是怎样的群体呢?

他们更青睐什么类型的文书?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美国大学的招生官是怎样的群体?

broken image

在我从业10年的经历里,经手的学生中,对申请焦虑的学生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非常担心自己会因为文书有一两个基础错误而被梦校秒拒。因此他们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无数次的重复检查申请资料和文书,确保没有低级错误,而忽略要从「宏观」上把握文书的内容和主题,而后者才是对美国大学录取起更关键作用的。

在这些学生和家长的想象中,招生官会拿着一支红笔(带着老花眼镜),一边阅读学生提交的申请文书,一边在上面批阅挑错,最后因为学生的文书有几个语法错误或选材不好,就秒拒了学生。(相信我,有这样错误认知的学生和家长真的不少!)

我当年申请斯坦福大学的C同学,在文书中提到北京大学,错误翻译成Perking University(实际上的翻译是Peking University),在申请提交后才发现这个疏忽,焦虑地问我们要如何和斯坦福大学解释。我的建议是不解释,并且宽慰学生这个「失误」不会影响她的申请。结果真如我所料,最后她还是如愿拿到斯坦福的录取。

broken image

和大部分学生家长的想象不同,美国大学招生办的人员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确实就是人,不是机器)。

很多学生和家长会误解,以为这群招生办人员都是很死板地追求学生的成绩和标准化分数,用这些来衡量学生是否可以录取。

但实际上,招生办是由一群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经验丰富的招生官副主任、以及已经审阅成千上万份申请材料的「骨灰级」招生办主任组成。

招生办是很友好、乐于助人、温和的一群人,也是很有文化和素质的一群人。

很多学生和家长会很惊讶地发现招生官助理很多是刚刚大学毕业的,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比申请者年长四五岁而已。

如果申请者想知道这些招生官助理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人,只要看看周边朋友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再想想五年后这些朋友会是什么样的人,就可以有个大致了解了。

broken image

招生官期待通过文书了解什么?

broken image

招生官以学生为先,关注学生。

招生官期待阅读有趣、生动的文书,去了解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也意味着,即使文书文笔优美,做到零错误,但是如果内容千篇一律,学生仍然难以通过文书给申请加分。

他们希望通过阅读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和文书,来判断这个学生和学校是否匹配,因为只有互相匹配的学生入读他们学校后才会有充实快乐的大学生活。如果他们的学校和学生不匹配,出于对学生的考虑,他们也会拒绝学生,希望这些学生可以在更适合他们的学校就读。

另外,美国大学允许学生转学,如果学生到大学报到后发现学校和他们想的有出入,就可能会申请转学。而学生报到率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给大学排名时参考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大学出于对这个排名指标的考虑,也会慎重录取合适的学生。

因此,很多时候看起来很优秀的学生,结果被一些学校拒绝真的可能就是学校觉得学生和学校不匹配,而不是学生不够优秀。每年我的学生中,都会有一些学生被高排名的学校录取,被低排名的学校拒绝。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文书的审阅流程

broken image

那学生提交的申请文书,会由谁来读呢?流程又是如何的?

第一个审阅学生文书的是招生官助理。类似于国内高考语文作文打分是由两个老师来评分,为了保障公平公正,学生的材料通常会由两个不同的招生官助理来审阅。

如果两个招生官助理都喜欢申请者提交的文书,通读完学生的申请材料,认为这些学生值得被录取,那这批学生就很稳妥地被录取了。同理,如果两个招生官助理都一致认为学生不足以被录取,那这些学生就会很悲剧地被拒了。

当两个招生官助理做出不一致的决定时,就把这批学生提交给录取委员会来投票决定。

通常来说,一年大约有1000个申请者会进入录取委员会,170名左右会被录取,有17%的录取率。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当招生官助理在审阅学生材料时,发现这批学生特别优秀,可以马上决定录取的,他们会把这些材料提交给招生官主任(每年大约有5%-7%的学生可以归于此类)。

如果招生官助理认为某些学生实在达不到录取门槛值,可以直接拒录的(每年大约有15%-25%的学生是当炮灰的),他们会把这些材料提交给招生官副主任。这些招生官副主任和主任通常只会审阅招生官助理提交给他们的申请材料,而且基本不会否决招生官助理的录取决定。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哪类文书更入招生官的法眼?

broken image

因为申请高峰季就那么几个月,中途还有各种圣诞假、春假等假期,这些招生办人员需要在有限的几个月的时间里海量阅读申请材料,工作量大。

高峰期时,招生官通常需要每天阅读至少30份申请材料,而经费有限的公立大学的招生官的工作量更大,是私立大学的两倍甚至三倍。这也是为什么公立大学会更看重学生的硬件,实在是没时间精力来细细阅读每个申请者的申请材料。

因为工作量巨大,这意味着当那天快结束下班时,招生官已经读到疲惫,对于没有亮点千篇一律的文书已经是零容忍的地步了。想想高考改语文试卷的老师们的状态就可以理解了!

这也意味着,这些招生官在海量阅读申请文书的基础上,已经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哪些文书是有思想的、独特的,哪些文书可以让他们印象深刻。他们想读的,也是这类文书。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点。

第一,用有吸引力的开头来抓招生官的眼球,吸引他们读下去,把文章读完。

如果开头就已经很沉闷,如果你是招生官,当天已经读申请材料读到昏昏欲睡又疲惫,还会耐着性子读完整篇文书么?

第二,要想给申请加分,文书就要独树一帜,不能人云亦云。

举例来说,当招生官读了这个星期已经读了不下于40个学生申请文书都在大谈特谈他们在志愿者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为自己可以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再读第41个学生也是这样的文书内容,那该有多沉闷!对这些学生,招生官也难以有什么好感了。

但是这并不是说不能写大家都写的文章内容,如果学生可以角度更新颖,或思想认识更深刻,也可以脱颖而出。

如果前面的40个学生都只是谈如何为帮助他人而自豪,如何希望更好的帮助他人,第41个学生谈的却是捐款真的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吗?什么样的帮助才是长久有效的?想必招生官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第三,文章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招生官可以阅读每份申请材料的时间极为有限,如果学生在文书中还各种隐晦,招生官又如何可以在短时间内清楚知道学生想表达什么呢?因此我的建议是,一定要直接!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