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文科生,在美国就找不到工作吗?

· ·专业选择与职业发展,职业发展
broken image

大家好,我是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城的Hampshire College毕业的一名学生,非常感谢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分享。

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在本科主修的是政治哲学,主要研究国际关系和大国战略,之前担任过学校董事会的成员,也在华盛顿的战略研究中心做过实习生,主要研究的是中国的互联网政策。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提供的只是一些思路和角度,具体的申请步骤和准备方法还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为什么选择去美国留学

broken image

我会选择去美国留学,其实也是机缘巧合。高中以前家里从来没有考虑过出国留学这件事,我读的一直是公立学校,后来考入杭州第二中学,目标也是北大、清华之类的国内理想学府。我读的也一直是理科,一直都是参加奥数竞赛,根本没有考虑过转学文科。

一切缘起于高中时,妈妈在钱江晚报上发现了一个省教委的交换项目,向全省公开招生,当时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有啥心理负担地考了个笔试,也就这么过了。可能是因为妈妈之前找了一个非常好的英语老师,打下了非常好的英语基础,所以面试的时候心态比较坦然,招生官问什么就答什么,没有遮遮掩掩,也没有紧张,那种坦然的态度让美国人非常喜欢,就拿下了这个交换项目,并特别安排到了在佛罗里达一家非常好的寄宿家庭里去。

在美国的那一年带给了我巨大的改变。2008年是大选年,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年。我感受到了真实的美国,其实并不是那么完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集中爆发了出来。尽管在那边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事情,但美国的教育体制还是让人心生向往的,尤其是其开放的思想和对思辨精神的推崇。

老师并不是让我们去背知识点,而是让我们主动去思考,让我打开了学习的眼界,发现教育原来也可以是这样的,独立、并多角度地思考。每本历史书背后都有一系列的问题,老师会问中学生们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评价,鼓励他们用文章论证阐述他们的想法。

回到了国内之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多东西没有想清楚,比如什么是理想的政治体制、怎样限制权利的滥用、中国和美国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于是就集结了学校的几位朋友,下课时在走廊、操场反复推敲,又在网上结识了一批愿意去思考这样问题的朋友,感觉到思想上非常充实。

高三那年申请本科的阶段,就每天思考和辩论,也为后来选择政治学和哲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这样看来我会申请到文理学院也不是一个巧合吧。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为什么选择文理学院

broken image

文理学院是一座思想的殿堂,是把我们从生活和社会中暂时抽离出来的一个地方,帮我们营造一个深入思考、探索的环境,这在当今社会是一种奢求。有人说文理学院是一个富家子弟的游乐场,不是没有缘由的,但实际上有失偏颇。

文理学院的财力相对充实,会给予很多家境并不是特别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思想和环境,学生毕业后在社会网络这方面也会给他们提升到另外一个的层面。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是社会资源的和能力,当然这些是硬通货,另外一方面是软实力,做事情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还有精神、愿景、使命、价值观这些软的东西的支撑。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有这些软实力的支撑就更能坚持下来并找到办法去解决。未来硬通货的差距可能会拉得越来越大,但是要做事的最低门槛也会越来越低。现在不是呼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嘛,社会资源也有提供,那么更稀缺的是设想和方法。

我们看起来不是特别实用的东西,长远来看或许更加实用。选择了文理学院确实意味着短期内的牺牲,放弃了本来毕业之后立马就能赚到的硬通货,去投资到长远的软实力。文理学院必须是自己的选择,而且需要相信眼光和思辨能决定深度和层次,在漫长的人生马拉松当中,有充足的时间能拉开距离,选择自己独特的道路,不断的超越和突破自己。

至于文理学院的好处,有着术和道的区别。在术的层面,文理学院师资丰富,每个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引导。而文的东西,最需要的是大量的资源投入,尤其是老师的时间精力。

大U 和文理学院出来的学生一对比,你会很明显的发现,文理学院的学生写作思辨能力确实没话说,放在哪里都用得上,有充分的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而文理学院也有着广阔的人脉网络,找工作,解决问题,都能在人脉网中搞定,何乐而不为?大U一届浩浩荡荡几千人,是校友也没谁来管你。

在道的层面,西方的社会是有深刻的民主和法治的传统的,讲究以理服人,无论是用修辞学争取大众的支持,还是用精密的逻辑去辨别宗教著作和法理。这个社会就是由人构成的,如果能够说服他人,那修身治国平天下就不会仅仅是梦想。另外,思维慎密、视野开阔的人,在他人认为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对他们来说反而是柳暗花明的机遇。因为当绝大多数被种种挑战拦在门外时,这一小部分可以不受思维限制的人们可以充分把握机会,抢占先机,永远走在前面。

现在看起来风光的行业,未来并不一定仍然风光,前段时间联合国火,大家一窝蜂的就去联合国,然后咨询火,就去咨询,接着投行火,又去投行,去了才知道是个火坑,已经错过了行业的顶峰,等到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才买进,这就让人被动。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专业选择 &职业规划

broken image

文理学院谈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们谈一下专业选择和就业的问题吧。

前两天我这边实习刚结束,是在美国华盛顿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战略科技组,做了六个月的实习。这个地方,我们把它简称叫做CSIS。那它是个什么地方呢?

就在前两天宾大发布的世界智库排行榜上,CSIS综合排名第二,在布鲁金斯学会的后头,但在国防和国际关系方面,都是数一数二的位置。美国的元老基辛格、布热津斯基,都是一把年纪在这边工作。而美国的领导人,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大多都会和CSIS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现在的这个美国国务卿,就曾是CSIS的董事,而国防部长和国家安全顾问,都是CSIS的常客。

我个人的目标就是了解美国人是怎样思考战略目标的,在CSIS一方面有这些领域的大牛,包括基辛格也在那边,另外一方面他们也对中国有一系列的误解,这需要有一些人站在中立的角度用事实去澄清、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变化当中的中国究竟怎么回事。再者,这是研究战略的顶级之库,我这个对战略感兴趣的学生不去这里还应该去哪里呢?

提到职业规划的问题,这是大家非常热衷的一个问题。我有一点想要提一下,说得夸张一点,至少对于文科生,能规划出来的职业,都不是好职业。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变化无穷,难以预料。如今最需要的硬技能,过了十年,出来一个新技术或者新模式,之前学的就可能完全作废了。而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我们怎么去规划未来?这绝对是一个挑战。

我觉得成一件事情最关键就是了解自己的限度,我们的知识和能力还有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眼界也受到时代、角度的限制,对于我们不了解的、无法估计的事情,需要一个谦卑的态度。

苏格拉底说:「我所知道到的唯一就是我一无所知」,在绝大多数一无所知的状态下,我们并不能把未来规划得那么完美、细致,那么就需要去放开手,去放开控制的本能,让新一代去适应,不断地调节自我、更新自我。

简单来说,细致的规划万变不理其中,把不变的一些东西抓住,去学一些亘古不变的社会历史规律和政治的运作方式,那么,以后可能英雄会更有用武之地。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文科生的就业问题

broken image

在同一所学校中,美国学生们的情况往往跟中国学生不太一样,所以我还是着重文理学院毕业的中国学生来谈。

我上一届毕业的同学,有的比较正统,去了康奈尔法学院,现在已经准备攀上人生成功的高峰;有的去追求自己的热爱,去耶鲁读心理学博士,她的导师就是心理学入门教科书里提及的元老,以后要往这个方向发展成为领军人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其他同学,有去做设计和戏剧的,还有回国去做私募的,什么方向的都有。

但是在这么多学长学姐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做王子龙的学长。说实话,我并不是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董事。第一位,其实就是子龙。在他担任学生董事的两年中,他跟董事会找到了我们现在的校长,他提出的问题让校长记忆犹新,于是放弃了几十年的工作,来到Hampshire工作。而后他跟几个同学一起筹集了一个一百万美金的创业基金,专门支持我们学校的学生。再之后,他骑车横跨美洲,在咨询公司干了两年,然后又深度禅修,去坐内观打坐,现在有了相当的修为。

Hampshire有许多Fulbright Scholars,相当于是英国牛津剑桥罗德岛奖学金的殊荣,这是全国性的桂冠。有学生大四就写了别人研究生才写得出的毕业论文,然后就被顶尖的项目录取。还有奇葩的学生,大四一年做了一只机械的松鼠,大家看了都笑,说这算什么呀?结果他被谷歌录取,去带领一个团队做机器人了,高薪高能,又很开心。

文科生就业,有这么几点特点,上手快,学习勤,涉猎广。实在一点来说,其实在美国,文理学院去投资和咨询行业就很吃香,因为几所业界大公司都有相当完善的内部培训机制,需要的是脑袋灵活、思维广阔的人才。但是按照我们直线的思路,学历史跟做投行有什么关系?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失去了让孩子们自由发展、充分发挥他们潜能的机会。

咱再退一步,子女要是真要去当个学究,当爸妈的都应为他们感到高兴。你想,绝大多数父母都在把子女往那么一两条独木桥上赶,这不是在帮你们的子女消灭他们未来的竞争对手吗?都赶去学会计学金融,结果就剩下几个思想开放的家长支持子女研究古伊斯兰教及回族文化,那这饭碗还不是比其他的要铁得多?精英的文科生自然不用担心,可以随心所欲,走到哪里都会有机遇等待着他们,而对于广泛的文科生,则可以运用自己不被专长所限,做事灵活的优势,另辟蹊径,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我最重要的一则建议就是,千万别听别人的就业建议,而需要反复琢磨自身,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是个什么菜,就顺着它怎么烧。

中国人擅长模仿,社会上总是会有热潮和压力,说干这个那个就更加时尚有地位,但能干成的人,本来或许就是这个料。当我们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料了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你比如说我是一个白菜,那可以醋溜或者清煮,就看个人的口味了。

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我所说的,并不是说无视社会潮流和历史规律,无视时代的变迁,而是宏观层面的改变,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时地利人和,必须要把握住才有成事的机会。然而为什么要强调内观,搞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料呢?这是因为,时局往往变化莫测,潮流更是稍纵即逝,当我们看到潮流的兴起再去准备,再去争先,往往已经是晚了,这也是为什么以目标为中心的战略往往造成随大流,因为大家都是明眼人,看到了机会就一定会去抢。而真正抓住机会的人,都是需要在这些事儿还没火的时候,就已经深耕多年,把事情了解得清清楚楚,一旦有机会出现,第一个抓得住的不是别人,只有你。

无人机品牌大疆就是如此。在这背后,必须要耐得住人们的不解,和常年累月的寂寞,怎样才能熬得住?归根到底还是兴趣,就是哪怕这事儿不能成,我干一辈子也会开心快乐,这样才能熬过最困苦的时光。

在英语里面,利益和兴趣,实际上是同一个词:interest.你对某件事感兴趣了,它就跟你建立起了利益关系,而有了利益关系,就更会激发出深层次的兴趣。两者相辅相成,加深正向反馈,要想有谁想挡,也挡不住你。所以在座的家长们,当孩子们真正发现自己的兴趣时,千万别拦着他们,反而越是鼓励,就越能照顾到孩子们的利益。

在此处添加文本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