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从芝加哥大学硕士到耶鲁大学博士,我都经历了什么?(下)

· ·案例解析与故事分享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我的会计学博士申请之路

broken image

申请美国的顶尖学校,像Top20学校的博士,除了过硬的标化和GPA、大牛的专业经历之外,还需要业界有名望的学术大牛推荐信。

美国很看重信用和Network,如果这些学术大牛愿意用自己的信用给你背书,那么你的竞争力会脱颖而出。

当时我所在的芝加哥大学教授们可以提供经济学和金融学两份推荐信。我要申请会计学,因此我缺少一封会计学的“牛推”。

为了能够申请到好的会计博士项目,我决定专门读一个会计Master的学位增强我的学术基础,并且,我要确保读此Master期间,拿到一份“牛推”。

最终,我选择了OSU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费舍尔商学院,这所全美前20的商学院的会计专业。我重考了托福,拿到114分。GMAT没有重考,用730直接申请,顺利拿到offer。

OSU商学院从时间成本和财力成本上对我都非常划算。它的会计项目非常优秀,时间短,9个月就可以读下来,并且它给master提供奖学金。我当时就是拿半奖去读的,另外每月都有发放生活费给我。

我在OSU读会计时,就开始着手博士申请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给我写推荐信的两位老师都非常有名,一位是之前美国会计学学会财务报告的主席,另一位是分析会计领域TOP3的超级大牛学者。

如果要申请顶尖博士的话,GMAT肯定要考到750,所以我后期又重新考了一次,达到了750以上。相对来说比较Top的会计学博士要求GPA最起码3.7以上(我个人感觉)、托福110以上,以及GMAT750以上。

当时我申请的学校很多,美国前二十的商学院我基本都申请了。从Harvard、MIT、Stanford、Booth(芝大)、Warton(宾大)、Yale、Duke、UCLA、UCB等,伦敦商学院,多伦多大学以及法国的商学院我也申请了。一开始我被Yale放在了Waitlist中,后来被转正录取的。

broken image

被Waitlist一开始我比较沮丧,但是导师告诉我,你应该庆祝,因为中国学生被放在Waitlist就算是一种成功。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我所申请的Yale有10个教授,每年总共只招1-2个博士,我的上一年和下一年都只招了一个。如果招两个人,一般会发四个Offer,以及1-2个Waiting List,因为拿到Offer的可能不去。

我们那一年,全世界有80个人申请,不乏顶尖学校毕业生和顶尖行业人士。被放在Waitlist中,就意味着在80个申请者中排名5-6名。

另外,拿到各个顶尖学校博士Offer的一群人,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也就是说申请博士条件最好的那一部分人,往往手上可能有前20学校中很多学校的Offer。

这部分人的背景是怎样的呢?比如我的同学,一个韩裔美国人,本科沃顿,毕业后在Vanguard Investment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投资公司工作了八年,他被Yale录取,但是被Booth放在了waiting list中。我Finance的同学是Yale本科,华尔街Research做了三年。我那一年Yale发的录取中,有3个去了沃顿,我才有机会从Waitlist中转正。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申请博士?请三思而后行

broken image

有的是名校毕业后,有过很多年的相关职业经验,再去申请博士。也有一些人毕业之后,在大学做过几年研究助理或者助教,积累了学术经历之后再申请的。

当然一方面最根本的原因,是博士申请需要很强的研究经历和学术专业背景,发表过很牛的论文,写过书或者参与过专业的高级别科研经历。

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博士本身成本高,学术压力大,如果不真正喜欢研究,仅仅从功利就业的角度去选择读博士,在美国很难坚持下来。几年的硕士、助教、就业经历也让申请者真正在实践中探索究竟自己适不适合读博。

可能有很多同学会问,你申请博士的时候,不需要提前套磁吗?我知道很多纯科学专业和文科类专业都需要套磁,但是会计学博士等管理学博士很少需要套磁。原因很简单,我们招的人太少。

Yale一年只招收2个会计学博士,但是需要10个教授举手表决最终录取名额。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跟某个教授比较熟,但是这个教授没有最终表决权,所以套磁没有用。

而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学或者文学相关的,教授多,招的学生也多,很多教授都有博士名额,这种情况下,套磁就管用,并且鼓励套磁,让教授多了解你。

会计学这类管理学博士学位,相对比较新,Pool本身就小,另外,为了在就业市场维持高需求,招生数量也有意控制在比较少的范围。

这样一来,对博士的就业就很有利。会计博士就业比较容易。会计有很强的应用性,好就业,于是很多大学都设置了会计学,因此对会计学的老师需求就很多。

博士毕业后:

☞ 往往第一选择也是去大学做Faculty;

☞ 有的去美联储、联合国、政府财政研究部门、NGO这样的政府或者国际组织的研究部门工作;

☞ 也有一小部分去投行或者咨询公司这样的商业机构工作。

在Yale读博士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第一年主要就是上课,把课程学好,拿一个好成绩第一年夏天你要写一篇暑期论文。做完暑期论文后,第二年要准备你的Qualification Exam。第二年暑期也要完成一篇论文。第三年课业基本完成。第三年第四年要准备你的博士论文。

生活安排的话,大概每天八小时在办公室工作。基本没有节假日和周末。

这就是我整个读博前后的经历。读博其实是一种职业选择,也是一种Lifestyle的选择。

读博需要成本和勇气,需要通过试错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即使已经博士在读,也有很多人放弃。而离开不是逃避,很多时候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职业的开始。在实验室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才是逃避现实。

自己究竟更想做社会精英(职业精英)还是学术精英这个问题要想清楚。并且这个问题要及早想好,不要因为临近毕业对自己未来没有明确打算就读一个“更高”的学位,在学校多待几年。

读博是少数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需要经历的特殊训练,不应该成为很多人的默认选项。

broken image